-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09/24]
-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综述[08/22]
- · 第四届“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亚的科技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08/05]
- · “俄(苏)暨比较科技哲学与科学思想史”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08/05]
- · 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成功举办[08/02]
-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06/26]
- · 首届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发展论坛综述[06/26]
-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06/03]
1. 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和各级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代号等。
2.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和主要研究方向。
3. 基金项目:
& ...
论文题目和各级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代号等。
2.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和主要研究方向。
3. 基金项目:
& ...
人是机器的尺度——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主体性
作者: 张劲松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350116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逻辑思维 感官模拟
摘要: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符号和机器对简单的、线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复制和应用,从而强化和提升人类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感官的仿真机器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的感性存在进行模拟,从而使机器具有与人类思维类似的记忆、学习、推理和联想等能力。然而,人工智能在思维能力上无法超越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整体性,对于感官和人脑的模拟仍处于机械化阶段,更不能产生人类主体性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和实践基础。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复制、模拟和超越人类主体性。
上一篇:人性的生物学限度与道德教育
下一篇:“北京科技智库的运行机制”研讨会在京召开